童聲的診斷與治療

導讀:胸聲歌唱、追求大音量 ,喊叫的歌唱,捏着嗓子”歌唱兒童聲音的糾正方法。

    什麼是童聲?兒童的聲音是童聲,甜潤、清脆、明亮、集中的聲音是美好的童聲。如果不是聲帶或其它發聲器官發生病變,童聲就應該這樣。

童聲的診斷與治療

試想一個剛會說話的兒童會有鼻音嗎?一個呀呀學語的孩子會卡緊喉嚨發聲嗎?回答是肯定的——不會!可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開始模仿周圍大人們的聲音——不說普通話的、鼻音的、卡着嗓子的,還有所謂“美聲”的、電視或音響資料中大喊大叫的等等,就是這些禍源毀掉了孩子們的真正童聲,於是暴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兒童歌唱毛病越發嚴重。

    毛病一:胸聲歌唱、追求大音量

    不少教師無視兒童的生理條件,他們對兒童的音量大小缺乏敏銳的感覺,誤以爲“大聲”的、“帶勁兒的”、“自然的”歌唱就是童聲,殊不知這種聲音(即胸聲)恰恰妨礙了兒童聲音的正確發展,也不符合兒童生理狀態。

    毛病二:喊叫的歌唱

    這種毛病多發生在男童身上,尤其是音樂老師再鼓勵幾句“唱得聲音真大,太好了”,這樣下去如不細心加以指導,一味地大喊大叫,久而久之兒童聲帶變厚,這樣的孩子將來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美好的歌聲了。

    毛病三:“捏着嗓子”歌唱

    有些孩子本來具有美好的童聲,然而由於錯誤指導,加上忽視兒童的自然音域,過分使用嗓子,像“捏着嗓子”那樣歌唱,猶如那些常見的“小歌手”一般的聲音。

    毛病四:“擠壓喉頭”的歌唱

    這種發聲聽起來好像很亮,但聲音尖而刺耳,因爲它不是“頭聲”,更不是通暢的聲音,因而這是缺少共鳴的不科學的聲音。

    毛病五:“吞進去”的歌唱

    好的童聲應是聲音象是從口腔的前方“流出”,而不是把聲音“吞進去”。如果把聲音“吞”進喉頭裏就是喉音。因爲喉音缺乏“哼鳴”,因此這種聲音失去童聲的光澤,也是發聲的毛病。美好的童聲猶如銀線一樣纖細、輕鬆、優美,富有美感,從語音學上說這種歌聲是不帶有“氣息聲”和喉音的,它可以在一個高音上持續極弱(PP),這種聲音穿透力強,乾淨而富於光澤。既然

    有的童聲或全班同學存在這些毛病,怎樣糾正呢?兒童發聲必須使用頭聲發聲法

    兒童的頭聲發聲是相對於胸聲發聲而言的。胸聲發聲聲帶全段振動,容易發出較低的音,但由於胸、口、咽腔共鳴多,一旦到了高音,不是聲音變“白”“喊叫”,就是根本唱不上去。而頭聲發聲注重了聲帶的部分振動調解,加之“哼鳴”唱和開啟喉嚨的合作,使這種聲音寬而明亮、通暢優美。

    怎樣糾正胸聲歌唱,獲得清脆美妙的頭聲呢?一位有經驗的音樂教師舉了個例子,說一個學生投籃球時拼命地向籃框上投球卻被彈了回來,後來籃球教練來了,讓這個學生投出高度(即拋物線),結果投中了。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大啓示——必須講究方法。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大換聲點”。從C1音開始,按自然大音階逐漸地唱上去、當唱到f1音左右,就變成了另一種性質的聲音。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未經訓練(未獲得頭聲)的人身上,我們把這種音質變化的界限叫“大換聲點”。著名的聲樂專家馬肯治經過實踐得出了結論:使用頭聲區的方法完全可以唱到胸聲區,相反,使用胸聲區的方法唱到頭聲區是絕對不可能的。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師一直要求學生真聲唱、大聲唱,其實這是違背科學的。我們不是常常聽到音樂教師這樣說“大聲唱、使勁唱……”。目前,我們要解決的是童聲發聲的真正科學的概念問題。當我們聽到優美的童聲合唱(聲音不很大、頭聲音色純美、明亮悅耳、和諧的歌聲)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