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你有沒有特別想做某件事,卻一直遲遲沒有開始?我們總是很積極的去尋找改變,去思考,去計劃,但是卻很少真正去行動。一起來看看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1

一,這是一種進化而來的適應性行爲

從進化心理來看,追求舒適,不去行動,就不用承受行動帶來的任何結果,就不會威脅到我們現在的生存和狀態。

想象不會讓我失去什麼,也不需要承擔什麼,但是真切的行動會。

就像我們採集時代的祖先,貿然的去捕捉不熟悉的動物,便會有生命安全的威脅。

所以,他們也經常想着如何捕捉更大的獵物,卻很少真正去行動,因爲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可能性。

二,大腦思維影響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行爲方式和我們的大腦思維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頭腦模擬帶來心跳和呼吸的變化,與真正行動產生的生理反應一致。

也就是說,在幻想成功時,你的大腦會以爲你真的成功了,所以之後它會開始幫你放鬆,導致你不再想行動。

簡單來說,就是你想的很多,計劃的很天衣無縫,你的大腦就會認爲你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想法,就開始給你反饋消極的信號。

拿我自己來說吧。

我很早以前一直想要開個自媒體賬號,寫文章。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
  

然後,從註冊開始,學習運營方法,瞭解平臺規則,連以後轉化的路徑都設計好了,甚至都想象出了自己成功後的.樣子。

結果到第二天,當真正開始行動的時候,就會收到大腦很多的消極反饋。

比如,現在自媒體競爭太大了,很難做的好。時間花費的太久了,也不一定能帶來收益,等等不利因素涌上腦門,然後,不了了之。

心理研究證明:在經歷幻想之後,人體的收縮壓(即血壓)會迅速下降,呈現過度放鬆的狀態。

大腦的潛在思維就是:“既然已經享受過成功的喜悅,還努力做什麼?”

正是大腦的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將我們變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這就是我從心理學角度想到的兩點原因,希望能幫你們解開一些關於這個問題的疑惑。

最後,分享給你們一段我特別喜歡的話,來自泰戈爾的《飛鳥集》。

“儘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採鮮花儲存,因爲在這一路上,花自然會繼續開放。”

希望你們能中悟出一些東西。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2

第一個原因,資訊爆炸。

很多人空有一堆想法和點子,卻總是無法真正的落實,原因就是因爲資訊超載,有太多的選擇和做法,讓人無所適從。

就拿目前最流行的賺錢方法來說好了:看到朋友在做代發貨好像很不錯,不需要囤貨;另一方面親戚的孩子直播賣貨的收入也很可觀,可是做視頻博主也很不錯啊,有商家找你代言。然後你糾結太多,結果往往什麼都做不了。

投資股票也是一樣,給予投資建議的資訊多不勝數,比如你有興趣購買ABC股票,自己做了一些功課發現它現在值得買入,可是又沒有什麼信心,於是就上網找了一些資料,一些專家說ABC股可以買,另一些大師卻又說不能,財經新聞最近又在大肆報道ABC股票公司的醜聞,同時你又發現了某著名基金經理也在持有ABC股票,結果反而讓你更加的迷茫了。

所以,你要怎麼做?到底是要買還是不買呢?

想要檢查有沒有被資訊超載的問題所困,可以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你在蒐集和接受資訊的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他們的參考價值究竟有多大?如果你都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資訊是否能夠真正給你帶來多少收益的話,那麼多半就會被汪洋一般的資訊給淹沒了。

2、你有統計過自己收集資料花了多少時間嗎?如果你花了5個小時來蒐集資料,僅僅只爲了解決一個花5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那麼這個代價就太高了,因爲它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判斷以及執行的效率。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 第2張
  

3、你是否有過一段時間之後回頭反思和評估這些資訊爲你帶來的影響?檢測以往所有速記的資訊的實用價值,看看哪些是值得你繼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的,哪些有事可以放棄的?現代人最不缺的就是資訊,我們缺的是一個有效的資訊分類系統。

第二個原因,追求完美。

過分地追求完美會影響行動效率。建立高難度的目標固然沒有錯,對細節的要求很嚴格也沒有毛病。但有時不懂得做出一些妥協,在細節的思考上花了很長的時間,反而寸步難行,美好的理想最終不了了之。

打個比方說,一些初出茅廬的視頻博主,由於缺乏優質的進階器材,影片拍出來的效果和老手來相比,自然就會顯得有些粗糙,於是就不敢上傳影片了,擔心沒有人看,可是對新手來說,一開始要注重的是內容質量,而不是太過在意那些細節,等到有了一定的觀看率和收入之後,纔來考慮入手更好的設備。這就好像一個廚藝不佳的人就算配上多麼進階的食材,也不會做出令人讚不絕口的料理的。

所以,凡事都追求100分的話,只會搞的自己很大壓力,什麼都做不了,這樣永遠都不會有踏出第一步的那一天。

第三個原因,習慣拖延。

熱情就好像炒出來的飯菜一樣,等一等就涼了。有些人就算突然想到不錯的生意點子,可是卻會對自己說,“現在很忙,過幾天再說吧”。要不然就是計劃了每天早上7點要起來跑步,可是稍微晚了一點,又或者是天氣不好,就會找一些藉口來放棄了。

根據哈佛心理學系長達7年的研究指出,一個人每天爲自己找藉口的次數平均不低於60次,總是習慣性地爲自己找藉口的人,通常都很難實現目標的。

拖延是阻礙我們完成目標的頭號大敵,它就好像是麻醉劑一樣,麻木我們的危機感,阻礙我們的行動力,也消耗我們的奮鬥精神。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3

第一,化繁爲簡。

馬修斯就曾經說過:“罪魁禍首就是資訊本身,成功者都懂得捨棄無用的思考,不被過多的資訊干擾決策。”

所以我們就要學會如何“斷舍離”。

它的核心概念就是在於瞭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把不重要的東西給捨棄掉。

所謂的“斷”就是切斷過去,不要讓過去的失敗或者成功的經驗,影響現在的決策,只要我們已經做好了反思,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了教訓,那麼就可以放下過去的事情了,把注意力專注在當下,去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舍”指的是建立高效直接的思考機制,捨棄什麼都想要追求的想法。比如你想要在微信賣產品,於是想要學好有關於微商的技能,可是在過程當中無意間發現了做自媒體也很重要,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並不是你現在最需要的。你要暫時先捨棄掉什麼都想要學的想法,先專注在一開始的目標,才能確保不會因爲資訊過載而想要舉手投降。

“離”的意思就是遠離內心的消極思考,以及外在的消極因素,以自己的目標爲中心。現代人的焦慮都是來自於外界的刺激,看到別人擁有最新的`iPhone,就認爲自己沒有的話會跟不上潮流,看到別人炒股賺錢,就懷疑自己學會的價值投資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學會遠離這些與自己的目標毫無相干的資訊,因爲要對無用的資訊斷舍離,才能避免過多的資訊干擾。

作者也建議我們可以準備一個思想清單,可以根據這個清單來篩選出不必要的資訊已經消極的想法,因爲主要記錄的東西主要有四個:

1、積極的,留下。

這裏記錄的是未完成的積極想法,可以是爲女朋友的生日準備一個驚喜,向老闆提議新的項目,去學會寫好朋友圈廣告等等,然後再備註完成時間。有了這個就知道自己要優先蒐集什麼樣的資訊了。

2、當下的,重視。

把任何需要馬上完成的事情都記錄下來,比如見新客戶,修理馬桶等等,這些事情要儘快地解決掉,纔不會一直佔據大腦。

3、消極的,切除。

把消極和負面的想法寫下來,然後在上面劃掉,表示已經放下了。

4、無關的,封鎖。

寫下任何無關的資訊和想法。比如哪個明星出軌了。朋友圈的最新消息,同事八卦等等。

爲什麼總在想不去做呢 第3張
  

想要提高思考和蒐集資訊的效率,就用這個清淡來時刻提醒自己儘量不要去管這些東西,專注在和自己目標有關的事物就可以了。

第二,接受不完美。

先力求完成,再追求完美。因爲完成要比完美更重要。我曾經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以前在寫稿的時候,總是每一段,每一行,每一個字都要寫的最好。就僅僅是寫一個開頭,就會想半天,效率非常低。後來一位前輩告訴我,在寫作的時候,不要被“完美”所束縛,先專注在寫,寫完後再來修改。我遵循了他的建議,以後每次都專注在完成文稿之後,再來一一修正。

實踐了這一個做法一段時間後,它讓我可以半天就能完成一篇文稿了。他和我說過的一句話讓我今天還記得,“從來都沒有好文章這回事,只有改得好的文章。”

另外我們也要懂得揚長避短,把自身的優勢最大化,不要糾結於自己的不完美。這裏並不是要你放棄糾正掉壞習慣,比如拖延症、熬夜、暴飲暴食、喜歡推卸責任的問題等等,而是不要在意與身俱來的不足,比如身高、缺乏藝術細胞、不善於計算等等。

簡單來說,是魚的話就不需要學習如何爬樹,只要遊得比天敵快就可以了。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優勢上,不要成爲什麼都會的人,這是不切實際的。比如做網絡營銷的話,你最擅長的是寫文案,那就專注在學習如何寫出爆款文案就行了,不需要刻意去學習影片拍攝,因爲你可能上手比較慢,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去學,還不如多花一點錢外包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效益會比起自己做來的更高。

總之,不要過分地追求完美,而讓自己離目標變得越來越遠。

第三,倒數計時法。

想要戰勝拖延,可以利用“倒數計時法”。設立一個截止日期,然後透過時不時地問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來製造緊迫感,督促自己馬上行動。比起只是問自己已經完成了多少,進展到了哪裏,開始了多久,更有推動力的方式試問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因爲這樣做是在提醒我們時間是有限的,再不加快速度的話就會無法完成目標了。

另外,更有效的方法是把期限“砍一半”。

根據帕金森定律,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人們會傾向於放慢工作的節奏,拖到最後一秒才願意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