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提要: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醫生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醫生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幸福指數”我們聽過不少,但是有一樣“死亡質量指數”你肯定沒聽過。《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顯示:英國位居全球第一,澳大利亞位居第二,中國位居71位。 什麼是“死亡質量指數”?就是指死亡的最後生活質量。 
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0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在此後長達6年的時間裏,他先是被切開氣管,後來只能依靠餵食管和呼吸機維持生命。 因爲難以忍受的痛苦,巴金先生幾度支撐不住,他想放棄這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對他說:我們都希望你活下去,哪怕是依靠呼吸機,但是機器上仍然顯示有心跳就好......  2005年10月17日下午,101歲的巴金先生終於進入最後彌留之際,巴金先生的家屬堅決放棄搶救,並且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這一次,醫生們沒有做電擊、除顫、也沒有心內注射。 巴金先生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02 去年春節,一個朋友的母親循例去做身體檢查,很不幸她母親得了食管癌。 得知這一噩耗的她不知所措,癌症與死亡這兩個在她的概念中幾乎劃等號的詞語,第一次讓她覺得近在咫尺,那是如此的真實。 她如這世上所有的孝順兒女一樣,帶着母親到處尋醫就問,還去了全國最好的腫瘤醫院,發動了所有能發動的關係和力量。然而經過檢查,母親的病情並不適合做手術,醫生的建議是進行化療,說是用最新的藥,希望她能試試。在那一刻,她感覺到自己的母親就像是一隻正在等待做實驗的老鼠。   期間她陪母親做檢查,在病房外等候時,一個穿着病號服的老奶奶坐在她的身邊,手腕上還貼着防過敏膠布。老奶奶寒暄問了幾句後,就說起了自己:“我是結腸癌晚期,孩子孝順堅持讓我做化療,其實化療對於晚期癌症來說生不如死。每一秒我都想結束生命,真的不想活下去了。你一定要考慮清楚,是否讓你那80多斤的瘦骨嶙峋的老母親做化療。” 爲了讓母親不那麼痛苦地走完餘生,她考慮再三,決定不化療,帶母親回家。去年所有教授級的醫生都說母親就算做化療,也只能撐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如今一年多了,母親一直積極面對,堅持吃藥,平時見見朋友,陪陪兒孫,心情也很好。 如果不說,沒人看得出母親是一個得了癌症晚期的病人。她不指望能痊癒,也沒這個奇蹟,只希望母親餘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樂,沒有痛苦的,是真正的活着。 03 對於“死亡質量”這個話題,同事跟我分享了他奶奶的故事: 奶奶在最終彌留之際,我們全家都決定不搶救,奶奶就那樣躺在牀上,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爸爸。半個小時候,奶奶很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有親戚說我們應該搶救一下的,可是對於一個服用強力鎮痛藥也不能緩解全身痛感的癌症四期患者來說,搶救和渾身插滿管子,在ICU裏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都不是奶奶想要的。 奶奶先前嘴裏還一直唸叨:真是後悔啊,如果當初不化療不折騰,用那些時間去旅旅遊看看風景多好啊......   04 都說人是求生而不是求死的,很多時候,當至親發生重大疾病或者臨近死亡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急救。 “醫生求求你,就算有1%的機會,也請你盡100%的努力去救救他。”醫生點頭,但心裏卻在感嘆:“這樣的搶救又有什麼意義呢!”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腫瘤科主任劉端祺,從醫40年至少經歷了2000例死亡病例。有時,他會直接對癌症晚期的病人說:“買張船票去旅行吧。”結果病人家屬投訴他。 整個醫院,劉端祺最不願意去的就是ICU,儘管那裏有着最先進的醫療設備。他是這樣說的:“花那麼多錢,受那麼多罪,難道就是爲了插滿管子死在ICU裏嗎?”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個醫生說的話真奇怪、真冷漠、真超前;也許會有人認爲生命必須搶救,否則會留下遺憾。但是有誰想過,病人本身,是不是希望這樣被活着?是不是希望在臨死前還這樣被折騰? 還記得20年前老家有一個老人,在他覺得自己快不行的時候,就準備好書桌、坐墊、文房四寶,然後就真的是跪坐着、手執着書去世的。那會兒好一陣子都有人議論他說他裝什麼的,現在我懂了,原來那叫做死亡質量!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至少可以讓我們有選擇自己死去的方式。今時今日,我們是否該重新審視生活與死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