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說說時間

你對孩子說半個小時後吃飯,可是到那時候他依然玩得忘乎所以;你對孩子說明天要做什麼,他卻對你興致勃勃講昨天發生的事;你叫孩子要準時起牀,他卻老是賴牀……是孩子調皮不聽話嗎?不一定,很可能是他並沒有建立起一定的時間觀念。

和孩子一起說說時間

時間認知發展

其實,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時間觀念了,只是他們的時間觀念不是和成人一樣的“幾點鐘”這麼詳細確切。不過,他們對時間的判斷標準是隨着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在三歲以前,幼兒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什麼感覺,言談中自然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他們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鐘”來提供時間的訊息。例如,嬰兒主要依靠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對時間的條件反射,這也是人生最早的時間知覺的表現。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這種對吃奶的時間所產生的條件性反應,就是由“生物鐘”所提供的時間資訊而形成的。

大約三歲開始,孩子的時間概念積極形成,言談中也越來越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此階段幼兒的時間知覺是以與事件的聯繫爲主,他們總是藉助於生活中具體事情或周圍現象作爲指標,包括:周遭環境或大自然的變化,如日夜和季節的變化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如吃飯、睡覺、上學等,都是幼兒知覺時間概念變化時的主要指針,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們的時間的理解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早晨”就是起牀的時候或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等等。

一般來說,3-4歲的小孩應該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4-5歲的小孩應該分得清昨天、今天和明天;5-6歲的小孩應該知道具體爲幾點鐘。

教孩子認識時間

單單說“時間”兩個字,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多少有些抽象。所以,要教孩子掌握時間觀念,就要教孩子從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親身經歷過的和感興趣的事開始,認識時間。

用具體事件標示時間

時間看不見也摸不着,和孩子說“三點鐘我們去某某”,他可能無法清楚地理解,可是如果你對他說“睡好午覺後我們去院裏玩”,你的寶寶一定很興奮。所以,大人教孩子認識時間或是和孩子討論時間,儘量用具體的時間來標示。

例如,“早上”可是以“太陽出來的時候”、“奶奶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用其他孩子所熟悉的具體事件來表達。同理,“中午”、“晚上”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所以,對孩子,媽媽不一定要他知道幾點鐘時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可以告訴他“早上起來要喝牛奶”、“吃過午飯要睡午覺”、“週末時爸爸媽媽都休息”等等,來作爲時間的概念傳達給他。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聽懂了,而且能比較直觀地檢驗這個時刻地到來。

隨着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可以把具體的鐘點結合起來。例如,“早上七點起牀”、“下午三點可以做遊戲”,讓具體的事件概念慢慢滲入到孩子的腦海中。

有意識使用時間詞彙

雖然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大都不如他對時間詞彙的掌握,但是學習使用時間詞彙,可以增進他們的時間觀念。因此,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時間詞彙,如“今年寶寶兩歲,明年三歲了”、“明天星期六,我們要去姐姐家”;或者給小孩念唱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兒歌,如“太陽公公起得早,我們大家來做操”、“小雪花,輕輕飄,告訴我,冬天到”等等。

有效利用鐘錶

小寶寶的思維都是具體形象化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鐘錶上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

自己做一個只有時針的大時鐘,和寶寶一起動手,畫一些簡單的圖畫,如牀、麪包、玩具等,或者是把現成的貼紙,把它們貼在鐘的相應位置上。如在七點貼上面包,表示七點要吃早餐了;在三點貼上玩具,表示三點是遊戲時間。

遵時守時好習慣

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益。

做好孩子的榜樣

和其他好習慣的養成一樣,培養孩子守時的好習慣,家長同樣要以身作則。答應孩子的事要做到,說好六點起牀絕不賴牀到七點;說好五點去接他回家,就不要讓他等到五點半。同時,還要辦事麻利,不要拖拖拉拉。還可以幫助孩子把重要的事用畫圖、做記號等方法記在日曆上。

生活作息有規律

要孩子從小就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給他制定一份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這樣,他就可以知道,每天媽媽起牀後他也應該起牀了;吃過午飯後就應該午睡……這樣就會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相反地,如果家長本身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孩子在認識時間、遵守時間方面就會無所適從。

聽聽故事懂道理

有幾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呢?家長可以從講故事入手,引導孩子樹立自覺的時間意識。比如給他講講名人守時的故事;或是講一些因爲不遵守時間而造成嚴重後果的故事。

我和寶寶有約定

爲了引導孩子養成遵時守時的好習慣,家長和孩子不妨做個決定,相互監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就應該有一點小獎勵哦。讓空上約定有效果的關鍵在於,不管是懲罰還是獎勵,都應該及時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