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1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時,採用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比較成功。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會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爲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透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後來我還是決定讓學生實際測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孩子們:“第一節課我們去測量了身高,同學們測量後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己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着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釐米’爲單位,在2分鐘之內測量出教師有多高?”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測量起來。些談話匯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學生沉浸在自己長高的喜悅中,願意瞭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成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彙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測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釐米”爲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測量得慢是因爲‘釐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如果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成功的一點。

整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透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理不夠細緻,如果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2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等等,作爲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要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在講完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一次反思:

首先、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對學生的要求過高。有些內容是本學段內不作要求的教學知識硬加到了學生的學習欄中,導致吃力不討好,講了還等於沒講一樣,浪費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第二、不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完學生的發言再做評價。當時站在講臺上,只怕學生說不到自己設計的那方面,所以搶學生的話,沒有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生的主人。以後一定讓學生在說完後,自己再發表意見,起到主導作用,即使學生沒有按自己的設計說,發生了小錯誤也不怕,也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源。以後得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在錯誤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第三、沒有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比如在4人握手時,很多孩子想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這時應讓學生上臺板書自己的方法,並給同學介紹,這比每個孩子說,師在上面做記錄要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更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許多不足,相信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克服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的課堂真正精彩,讓學生真正受益!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3

今年秋季開學,我被分配到了一年級,教兩個班的數學課。剛開始心裏還是不適應的,記得剛工作那會兒,一直教了六年高年級,接下來交了三年級,二年級,亦可以說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教低年級的孩子,我是能夠適應慢節奏的'教學的。不過,今年教一年級我可是都沒想過,在我心裏我覺得一年級最難教,教的是管理。後來想了想,每個年級都要勇於嘗試。

剛開學一週,沒有開始學習知識,每天就是給學生講課堂制度,比如,上課鈴聲響了,要靜息,靜息的姿勢;正確的坐姿;課前說桌上要放課本、鉛筆、橡皮,文具盒不能放桌子上;練習本要夾到課本里;上課怎樣行上課禮等等,感覺要說的太多了,只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一張白紙。我們幾個老師都快抓狂了,因爲我們都是第一次教一年級。

不過,在靜下來後還是反思,爲什麼給學生說了規矩,他們就是聽不懂?透過給孩子說話中,我發現我說話用的詞語了孩子聽不懂,給小孩子說話需要低下來,說一些適合一年級孩子的語言,另外他們沒有學習的意識,身體語言也很重要。只要有耐心,對的方法,相信我的學生會成爲合格的小學生!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4

剛到學校的時候,擔任的一年級一三班一四班的數學老師。說實在的,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心底有些擔心,但後來發現,經常和辦公室的一些老教師交流,發現一年級的孩子沒有之前想的.那麼調皮,他們學習起來還是很認真的。

時間過得很快,每天班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我注意到了班裏有一個小男孩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這個孩子幾乎每天來上課不是忘記帶橡皮就是忘記帶鉛筆(不知道別的課上是不是,數學課上是這樣),每節課都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會把自己的學習工具準備好,上課時別人都起立喊老師好了,他還在低頭在書包裏亂找東西(每次上課我都會要求每個孩子都準備好學習用具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他自己也意識到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課前準備。課下的時候我也找過這個孩子交談過,不管你問他什麼話,他就是不回答你的問題,偶爾會點頭或者搖頭。對於這樣的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恰巧那段時間召開了一年級新生家長會。會後我專門把孩子的爸爸留了下來,進行交流。我把孩子的一些情況反映給他爸爸時,孩子爸爸說一定會注意,會加強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這些話,之後就匆匆忙忙走了。家長會過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孩子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

春節過後,辦公室的一些老師都在討論班裏孩子變化情況。過了一個年,孩子們又長大了一歲,或許多多少少都有些變化。這時,學校給每個孩子發了一本《知書達理好少年記錄本》,來記錄孩子在學校的優秀表現,另外給每個老師一個獎章,學生在任何方面做得好的地方老師都可以給學生蓋獎章,獎章越多,兌換的獎品也就越好。這時,我就在想,我要給這個孩子交流一下,或許獎章對他有幫助,於是就這麼做了。這個孩子開始慢慢發生變化了,也慢慢會知道把課前所需要的文具準備好,我只要發現他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就會及時獎勵一個印章,我希望透過獎章可以慢慢改變。同時,在前幾天,我發現他既然自己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因爲我說過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下課也有的到一個印章獎勵),當時我高興極了,趕緊點名叫他,聲音不算特別大但足夠讓全班人能聽清楚(以前就是點他起來回答問題都不吭聲,不管他會還是不會)。這個孩子正在一點一點的變化。

這件事情是我教學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雖然是印章的獎勵給了他動力,但是我希望從此他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發言的、善於表達的孩子。

一年級數學教育隨筆5

回顧這一學期,忙碌,又充實,存在着許多值得總結還有反思的地方。教學工作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做好一切教學常規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從中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藉以促進提高。

一年級的數學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但出現了一個問題讓我很頭痛——如何與學生溝通,曾經出現我在臺上講得嗓子冒煙,部分學生一臉茫然,所以我嘗試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爲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像粉筆,2像鴨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鉤子,6像口哨,7像鐮刀,8像葫蘆,9像蝌蚪。另外,我很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透過思考來回答問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分類》這一課中的“做一做”時,大多數學生都分蘋果、梨和桃子三類(3個蘋果,3個梨,3個桃子),這時,有個學生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說她是按圖形分類的,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爲什麼要這樣分呢?”她說:“有3個三角形,3個圓,3個正方形,共有9個圖形。”我當時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這幅圖還有不同的分法,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啓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不同顏色來分類。

還有就是加強學生的數學體驗,例如在學習完加法的有關知識後,我讓學生體會加法的含義,讓他們自己舉例子說一說,在什麼情況下用加法進行計算。這是一個再體驗的過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再體驗運用加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加法的含義。讓學生們明白,數學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同時,說的過程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大膽回答問題的能力。透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當孩子獲得成功時,把擁抱和鼓勵送給孩子,那將是對他的獎勵.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送給孩子一個擁抱,將是對他的鼓勵。把愛撫毫不吝嗇地送給孩子,無需太多的言語,孩子會覺得享受到了無盡可的愛與關心,那會是他生活和學習的動力.。

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孩子們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