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種恐龍名字

100種恐龍名字,恐龍種類很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很大,所有的恐龍都是爬行類初龍的後裔,從祖龍開始,恐龍主要分爲兩個分支,根據它們的外形和骨盆方向分爲蜥臀目和鳥臀目兩目。一起看看100種恐龍名字。

100種恐龍名字1

1、劍龍類:化石多數發現於北半球,四足行走,頭部細長,背部有成排的骨板,尾部有尾刺。著名的有沱江龍、嘉陵龍、劍龍、華陽龍、釘狀龍等;

2、甲龍類:四肢短粗,體表佈滿骨質甲板,身體矮小,有的甲龍尾端有尾錘。著名的有中原龍、埃德蒙頓甲龍、包頭龍、活堡龍、甲龍等

3、鳥腳類:早期的是小型、二足,奔跑迅速;後期爲大型四足恐龍,典型的特徵是嘴部呈鴨嘴狀。著名的有禽龍、蘭州龍、山東龍、青島龍、大鴨龍、慈母龍等;

4、角龍類:具有似鸚鵡的喙狀嘴,後期的角龍臉部有角狀物,頸部有頭盾。著名的有朝陽龍、鸚鵡嘴龍、遼寧角龍、雙角龍、戟龍、彼得休斯角龍等;

5、腫頭龍類:頭部呈圓丘狀,頭頂厚實,有10釐米。著名的有龍王龍、腫頭龍、平頭龍等。

蜥臀目又分爲蜥腳形亞目和獸腳亞目

100種恐龍名字
  

蜥腳形亞目:又分爲原蜥腳類和蜥腳類

原蜥腳類:著名的板龍、濫食龍、黑水龍、雲南龍、祿豐龍等;

蜥腳類:著名的.有峨眉龍、圓頂龍、腕龍、馬門溪龍,以及樑龍類(包括地震龍、超龍、樑龍、雷龍);

獸腳亞目:多數長有毛,最終進化成鳥類

著名的有重爪龍、棘龍、永川龍、異特龍、中華龍鳥、暴龍、似鳥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龍類、近鳥龍類等。

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存長達1.69億年。

始盜龍生活的時代,地球還是一個整體,叫聯合古陸。在2億年前,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此後恐龍開始蓬勃發展,形態各異,千奇百怪,最重的雷龍有77噸重,體長40多米,相當於14頭大象的體重;最小的近鳥龍,身長約34釐米,重約110克,與鳥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截至2008年,在地球上共發現恐龍1047個種。恐龍有肉食性、植食性和雜食性。

根據其骨盆構造,把恐龍分爲兩大類,一大類是鳥臀目,另一大類是蜥臀目,只有這兩大類的爬行動物,纔是恐龍。

其中鳥臀目恐龍又分爲五類,均爲植食性恐龍。

100種恐龍名字2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

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爲粗壯的食肉恐龍。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爲食。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爲“妖怪”,在大約2億-1. 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進階掠食者。

樑龍是樑龍科下的一屬恐龍,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擡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麪積的。樑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是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有着巨大的體型,長頸及尾巴,及強壯的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認爲是最長的恐龍。

100種恐龍名字 第2張
  

翼龍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三角龍是一種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裏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根據新近發現的化石表明,霸王龍和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打鬥。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爲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100種恐龍名字3

一、蜥臀目

蜥臀目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它們所生存的時代一直延續到白堊紀結束爲止。蜥臀目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

蜥臀目包括兩個亞目,即獸腳亞目(Theropoda)與蜥腳亞目(Sauropoda),其中獸腳亞目包含了所有的肉食性恐龍;而蜥腳亞目則是體型龐大的草食性動物演化支。

1、獸腳亞目

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它們大多數都是肉食性恐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裏長着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牙齒前後緣常有鋸齒。暴龍是其著名代表。獸腳亞目成員(所有非鳥類恐龍)全已在6500萬年前大滅絕中消失

(1)霸王龍

又稱爲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裏赫特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體型最爲粗壯的食肉恐龍。身體長度達到11.5-14.7米,臀部高度平均4米左右,也有高達5.2米左右的,頭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咬合力一般9-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

(2)高棘龍

也叫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意爲「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的一個屬,距今約1.2-1.08億年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加拿大。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託卡高棘龍。它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德克薩斯州、懷俄明州等州,在馬里蘭州也發現了屬於高棘龍的牙齒。最大高棘龍的標本可長11.5米,體重達到了6噸。

(3)艾伯塔龍

又名艾伯塔龍、亞伯達龍等,是霸王龍科阿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000-7500萬年前。化石是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省立恐龍公園發現,並以此省作爲該屬的名字。

阿爾伯塔龍是雙足的獵食恐龍,有着大型頭部,上有很多銳利的`大型牙齒,以及有兩隻手指的小型前肢,可能是位在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頂部。雖然在獸腳亞目中,阿爾伯塔龍的體型較大,平均體重在2.5噸左右,體長6米左右。但仍比其著名近親君王霸王龍更小型。

(4)美頜龍

也叫細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它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早期的歐洲,距今約1億5000萬年。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儲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

美頜龍是幾類確知其食性的恐龍之一,在兩個標本的體內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牙齒有可能也屬於美頜龍。它的名字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κομψο”(意即美麗)及“γναθο”(意即顎或頜)。

(4)施氏無畏龍

施氏無畏龍化石出土於阿根廷西南部巴塔哥尼亞,它被命名爲“Dreadnoughtus schrani”。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藝術科學學院副教授肯尼斯-拉科瓦拉(Kenneth Lacovara)博士說:“Dreadnoughtus schrani異常龐大,其重量相當於12只非洲象,或者是霸王龍體重的7倍以上。更令人驚奇的是,骨骼化石證據表明,當這頭65噸重的恐龍死亡時,它並未完全發育成熟。”後來根據重新計算,無畏龍只有30-40噸,比最初計算的小得多,但是仍然非常龐大。

無畏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馬斯特裏赫特階,與更大的蜥腳類普爾塔龍,鳥臀類的小頭龍,新獵龍類的齒河盜龍,阿貝力龍超科的南手龍生活在一起。

2、蜥腳亞目

蜥腳亞目是蜥臀目的一大亞目,與獸腳亞目不同的是,它們全都是植食性恐龍。這類恐龍中有的體長達到了40米,體重100噸,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陸地生物。

蜥腳亞目(Sauropoda)爲四足行走的素食性巨型恐龍,牙齒呈小匙狀,頸及尾均長。可能生活在沼澤河湖周圍,並可在水中躲藏,以避敵害。著名的有樑龍(Diplodocus)和馬門溪龍(Mamenehisaurus)等,主要生活在侏羅紀至白堊紀。

蜥腳亞目是一類長頸長尾、四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龍。於侏羅紀達到繁盛,且種類趨多。蜥腳亞目是一個很大的類別,其下包括蜥腳下目和原蜥腳下目。蜥腳下目又包括樑龍超科(如樑龍)和大鼻龍類(如圓頂龍)等。這兩類還被合稱爲新蜥腳類板龍等生存於三疊紀後期至侏羅紀的早期蜥腳類恐龍,屬於原蜥腳下目。它們不是雷龍、腕龍、樑龍等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而是與它們平行進化的。

(1)樑龍

樑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樑龍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擡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麪積的。

100種恐龍名字 第3張
  

(2)馬門溪龍

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鑑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於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而且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

(3)腕龍

腕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和最重的恐龍之一,它以擁有巨大的前肢和像長頸鹿樣的長頸而聞名。在挖掘出來的有完整骨架的恐龍中,腕龍是最高的,它可以像起重機一樣伸長脖子,從四層樓高的大樹上扯下葉子,或低頭用鑿子一樣的牙齒撕碎低矮的蕨類植物。

這類恐龍在侏羅紀時期數量非常巨大,在歐洲、北美洲、非洲、亞洲都發現了它們的化石,它們和大多數蜥腳類恐龍一樣以羣居方式生活。

腕龍和其他蜥腳類恐龍的區別是:它的前肢比後肢粗壯,牙齒的形狀也很特別。

二、鳥臀目

也稱爲鳥盤目,它的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草食性恐龍,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

鳥臀目分爲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1、鳥腳類

這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羣,其內容亦很龐雜,它們使用兩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2.3億年前至6640萬年前),全都是素食恐龍。分爲五個科:法布龍科、異齒龍科、棱齒龍科、禽龍科及鴨嘴龍科。

(1)鴨嘴龍

鴨嘴龍(hadrosaurs) 爲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可達到15米多長,而在2008年居然發現了身長超過22米的鴨嘴龍,是白堊紀後期鳥盤目草食性恐龍家族的其中一員。

2、劍龍類

也叫板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是動作緩慢、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它們的身體大概3-9米長,頭小脖子短,背部弓起。每隻劍龍的甲板、棘和長刺都有自己獨特的式樣。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