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

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每天都很努力的在工作也僅僅是能維持生活,而一些富人天天無所事事卻手握大筆資產,吃喝不愁。下面分享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

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1

馬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是說在心理學上獲得成功的人會積累更多的優勢,更容易獲得進一步的成功。後來逐漸被用於經濟學領域,主要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不公平現象。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是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解釋,不只是在金錢上,富人用他們的特權,在教育、醫療方面都佔據很大優勢。比如在教育上,有錢人家的小孩自幼上貴族學校,學習各種課外知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而窮人的孩子,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孩子,不僅面對匱乏的教育資源,還要面對家庭貧困的壓力,甚至一些孩子不得不早早的輟學來維持生計,一個資源、文化都沒有的人想要在未來的生活中逆風翻盤真的太難了。即使一個窮人的孩子抵抗住了一切壓力,又天資聰穎,考入了好大學,在畢業後還要面對高漲的房價的重擔。

這也讓很多人不時發出“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和分配不均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馬太效應。所以這一效應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有哪些危害呢?

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
  

馬太效應的危害

最近,一些“躺平”、“低慾望生活”時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與富人的驕奢生活截然相反,越來越多的窮人選擇躺平,選擇低慾望生活,物價高,沒關係,我可以吃便宜的,房價高,小問題,我不買。他們信奉躺平即正義,我不工作就不會被資本家剝削,我不努力就不會被內卷,做不成有錢人我就只求活着。

如我們所見,這種情況的產生,是艱難地打工人抵抗社會分配不公平的方式,他們以自己的行爲表達着自己的態度,並衍生出自己生活哲學。但是這種現象對我們社會發展無疑是有害的,如果所有人都選擇這種生活方式,誰來發展我們的社會呢?

當年輕人選擇不工作了,首先是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將會減少,正如我們所知,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如果年輕人再不工作了,自然就失去了更多的勞動力。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這離不開我國的大量且低廉的勞動力。而且,年輕人也是消費的主力軍,如果年輕人都選擇了低慾望生活,不再消費,自然會產生生產過剩的'情況,經濟發展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可見如果放任馬太效應的發展,少數富人掌握大量資產,大多數窮人要拼盡全力去分剩餘的小部分資產,時間一長,必定會影響社會發展,產生我們無力承擔的後果。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既然是由於分配不均而產生的這種情況,那麼解決辦法自然是促進分配均勻,著名經濟學家在針對馬太效應時也說到解決這一問題要做到更公平的分配。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地解決這一問題。

比如在互聯網行業開始反壟斷監管,並出臺了反壟斷指南,阿里巴巴和美團也相繼被約談,這類互聯網大廠,不只是在互聯網領域,更是將他們的商業推向了各行各業,並依靠強大的資源、資金,迅速在新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擠得小企業毫無生存的空間。還有精準扶貧,都是爲了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相信隨着反壟斷的推行和全面脫貧的實現,這種情況必將得到改善。

作爲普通人,也不必感到悲觀,要防止自己掉入馬太效應中,產生惡性循環。現如今我們已經不需要面對生存的壓力,只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創造自己的第一份成功,在機會中尋求發展,只要一直向上走,哪怕不能變成富人,生活也必將充滿希望。

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2

爲何富人會越來越有錢  

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越是著名的專家、教授所得到的科研經費越多,社會兼職越多,曝光率越高,得到的榮譽也就越多,他們因此也就越加出名,而一些普通的人由於資源的相對缺少,競爭的加劇,會越來越普通。

越是根基雄厚的大企業,越是財源滾滾,縱使經濟環境不好也很難撼動它半分,所以很多機構和個人都爭相往裏添錢,它的市場佔有率將會更高。

就像之前的阿里巴巴和騰訊,他們根基將會更加穩固,而很多小企業融資借貸都無比困難,一個經濟小浪潮就可以讓他們主動退市或者遭遇併購,這些其實都是馬太效應。

什麼是馬太效應?

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老闆在出差之前,把3個不同部門的員工A、B、C叫到了身旁,然後給他們每人10萬塊錢,並對他們說我要離開一段時間,你們拿着這些錢去給各自的部門開發個新業務出來,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老闆出差回來以後就見了這三個員工,A員工對老闆說,老闆我用您給的10萬塊錢又賺了10萬塊錢回來,老闆聽到很高興,立刻就把這10萬塊錢獎勵給了他。

然後B員工又對老闆說,老闆我用您給的10萬塊錢賺了5萬塊錢回來,老闆聽了也很高興,馬上又把這5萬塊錢獎勵給了B員工。

最後C員工對老闆說,老闆您給我的10萬塊錢,我擔心把業務做失敗了,於是把這個錢存到銀行裏了,現在我把它取出來拿給您。

老闆聽了之後連忙搖頭,一臉很不高興地對C員工說,不用把這個錢拿給我了,你直接拿給A員工吧,這是給他的額外獎勵。

C員工一臉茫然的問,老闆爲什麼要這樣呢?自己又沒有任何損失,老闆給C員工說,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更多,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馬太效應,經濟學家們也借用了馬太效應這一術語,借指經濟學中一些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輸家則幾乎一無所有的經濟現象。

有錢人越有錢是什麼效應 第2張
  

爲什麼會有馬太效應的現象存在呢?

馬太效應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如果先天不足,很可能就導致他後續乏力,這是導致馬太效應的最主要原因。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爲他們的眼界思維認知的掌握程度都優於普通人,就讓他們一開始就比普通人領先一步。

此外有錢人的資產雄厚,人脈遍佈,資訊豐富,這樣都會加速有錢人的成功,讓他們更加富有與之相反,普通人因爲不具有這些有利的因素,所以只會越來越普通。

馬太效應存在於許許多多的方面,比如說投資實際上就是一個資金量的遊戲,一個本錢比別人多100倍的人,在同等市場環境下,其收益同樣也是別人的100倍以上。

股市裏面的主力可以爲所欲爲,可以隨時抱團,而小額投資者常常血本無歸,只能成爲被資本收割的韭菜,很大原因就是馬太效應導致的。

馬太效應的存在,造成了巨大的貧富懸殊

馬太效應在企業之間更爲普遍,因爲相對於很多企業而言,有雄厚資金做後盾,他們可以靠壟斷地位,使用各種各樣的營銷手段來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打壓一些中小企業,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移動互聯絕對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然而萬事有利有弊,它的弊端就在於,極致的放大了人與人之間天賦的差異,和企業之間機會與風口掌控的差異,造成巨大的貧富懸殊。

比如李佳琦和薇婭,他們和他們所代表的公司,已經進化到了馬太效應的最進階模式,人格化、具象化,價格壟斷化。

李佳琦和薇婭的勵志故事當然是值得肯定,但你無法忽略的.現實是:他們頭部主播的市場支配地位幾乎沒有人和公司可以匹敵。

雙11預售,李佳琦和薇婭一天帶貨100多億,超過了4000家上市公司的營業總收入,那些被他們抽乾了流量和利潤的流通企業、廣告公司、百貨櫃姐,只能乾瞪眼,而且隨着時間的拉長,這個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所以,對於某個市場來說,如果任由馬太效應持續擴張,那麼進入到強者恆強的高階模式的人或企業,他們必定會拿到全網最低價,那麼一些三四線城市,有大量沒有什麼技能,只能開個小工廠、小賣部,甚至只能靠推個車擺地攤維生的基層就業者,因爲無法拿到比金字塔頂部區域的人,更優惠的條件和價格,就只能被無情的淘汰。

由此可見這種馬太效應在社會中是廣泛存在的,而且讓這種效應長久下去,就會逐漸形成壟斷,同時整個市場和行業一定會缺少創新的力量。

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就揭示了這個世界中真實而殘酷的一面,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稱爲“馬太效應”:任何羣體、個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或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也就是說成功是有倍增效應的。

這個理論看起來讓人十分沮喪,那麼作爲社會中的相對弱者是否就永無翻身之日了呢?

未必。關鍵是你要找到成功的起點和突破口,進入成功的良性循環,無論你現在從事着什麼職業,不管你現在還是一名學生、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努力奮鬥的創業者,如果你周圍都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而自己卻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你必須跨出艱難的一步,進入馬太效應的良性循環。

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是超越馬太效應怪圈的前提,這裏說的第一桶金不僅僅指的是財富意義上的金錢,它還可以是經驗、朋友、能力、知識、人脈。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說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

當然,積累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卻是走向成功必要的階段,當你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後,你甚至可以去改變遊戲規則或者遊戲場所,這時你就有可能鹹魚翻身!

因爲遊戲規則都是由強者制定的,強者可以藉助自身的優勢成爲規則的制定者,想想看,新媒體取代舊報社,手機支付代替傳統現金支付,哪怕舊有的事物再強大,只要你能從根本上改變遊戲規則,打破你生存的底層邏輯,就可以起到顛覆性的作用。

總的來說,馬太效應就好像地心引力,你獲得成功的過程就好像宇宙飛船掙脫地心引力的過程,要想擺脫控制,就必須獲得一定的加速度,而積累就可以藉助複利的魔力實現這種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