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並不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像父母想象中的那般和睦,更多時候孩子們都是在互相爭吵當中長大,有些甚至還一度因爲某些經歷結上了仇。一起看看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1

一:放下芥蒂,主動伸出橄欖枝

兄弟姐妹是父母幫我們定下的親人,無論之前因爲什麼而發生矛盾,歸根到底骨子裏流的是相同的血。既然父母已經走了,那麼兄弟姐妹,便成了這個世界上你唯一的羈絆。因此,無論多大的怨恨,也好試着放下了。

要知道,能夠幫助一個人變得更好的,一定是和睦而不是仇恨。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和蘇明玉從小就結下了樑子,蘇明成怨恨妹妹不近人情,蘇明玉怨恨哥哥搶走了自己的所有資源,兩人的仇雖說不是不共戴天,但也在漫長的歲月裏不可調和。

但就在母親走後,他們的關係也發生了轉變,哥哥漸漸反省了自己的問題,妹妹也發現原來哥哥也會爲了自己出頭。

兩個人放下芥蒂,互相伸出了橄欖枝,生活也終於走上了正軌。

如果他們最終沒有和好,那麼餘生的日子,可能就要在相互折磨中度過了,可仔細想想在,真的有必要嗎?想辦法化解矛盾,儘快和好,纔是聰明的做法。

二:放下偏執,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爲人子女,這一生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其實很短很短,就像《時間都去哪了》裏唱得那樣: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父母的一生都獻給了孩子。上蒼對人的`一生向來是殘忍的,先是讓我們感受到親情和愛意,然後又讓我們被迫學會分離。

儘管父母走了不是任何人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太陽還在升起,生活終究還得繼續。所以,儘量讓自己理智一些,不要過分沉溺於曾經的遺憾或是執念中,無論父母是愛自己,還是對自己苛刻,都已經是過去了。

未來的日子,應當學着活在當下,就像《喬家的兒女》中的大哥那樣,勇敢一些,承擔起生活的重量。

三:放下怨念,學會依靠自己

或許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人世間》中的父母那般慈祥善良,如大哥秉義所言:是世間難得的好父母。

在這個世界上,對孩子苛刻的父母比比皆是,對手足冷漠的親人也大有人在。因此,想要餘生過得順利無憂,歸根到底還是要培養出強者思維,選擇依靠自己。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
  

在《王牌對王牌》的一期節目中,張韶涵曾坦言,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不像他人那樣溫馨,雖然很早就出道,也賺了一些錢補貼家用。

但是在自己身患心臟類疾病的時候,父母不願拿錢出來救她,甚至悄悄轉移了她所有的財產。

從那一天起,她流光了所有眼淚,涅槃重生,學着爲自己而活。

生而爲人,降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遇上了什麼樣的父母,都不是你我能左右的。有些父母溫柔善良,一生爲子女奉獻,所以走後纔會讓人神傷。而有些父母冷酷無情,彷彿眼前的孩子非自己所生,所以不管他們在或是不在,其實都叫人心寒。

但是,無論是遇到了什麼樣的父母親人,歸根到底還是學着放下怨念,無論是遺憾還是不甘,昂首挺胸地去爲自己而活,成爲自己最堅實的夥伴。

爲人子女與手足,是緣分使然,也是上蒼註定。父母在時,要盡力對他們好,而父母不在了,也要珍惜自己在世界上的另一份血緣,專注當下,用心生活。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2

第一,不要灰心,積極尋找和解的機會。

夫妻沒有隔夜仇,因爲愛情和責任,一直都在。

兄弟姐妹可以長期結仇,因爲父母不會管了,血脈已經“分開”了。

如果你可以像對待愛人一樣,念及舊情,扛起責任,那麼親情就會長期存在,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古人說:“長兄爲父。”

好的大家庭,長兄會出面,調解兄弟姐妹的關係,並且承擔起逢年過節,一起聚會的“主角”的責任。如果長兄不願意唱主角,那麼家庭裏,可以推舉一位德能不錯的人,爲“主心骨”。

事實上,很多兄弟姐妹平時不交往,但是在長輩的生日宴、晚輩的結婚宴、升學宴等,還是會聚攏在一起。此時,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矛盾肯定會逐漸緩和。

如果你能夠厚着臉皮開口說話,雖然“低人一等”,卻顯得高貴,也是做人的應有之義。

第二,不翻舊賬,學會往前看。

我的三叔,一直和兄弟姐妹的感情不好。

他退休之後,回去祭祖,看到二叔躺在牀上,家裏窮得連輪椅都買不起。那一刻,二叔哭了,真的沒有想到,曾經和他對鬧的兄弟,結局如此淒涼。

此後,三叔每個月都會去看看二叔,還帶着禮物,送了輪椅。

人啊,年紀越大,身邊的親人就越少。能夠活着的親人,彌足珍貴。過去的恩怨,和血脈之情比較起來,算得了什麼呢?

兄弟姐妹結仇之後,你想一想,再過十年,大家會是什麼樣子?是不是,都要葉落歸根,互相攙扶着走路?

仇恨,就是一時半會的怨氣,是對錢財的`計較,放下這兩樣東西,一切都會變好。平時,翻臉越厲害,以後,放下面子,就越難。考慮長遠一些,仇恨就少了。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 第2張
  

第三,藉助外力,請長輩出面調解。

我的三爺爺過世那天,兒女們鬧得非常兇,還掀翻了桌子。

三爺爺的大兒子,悄悄把大家庭的房子,佔爲己有了。這件事,是矛盾的焦點。

爲了處理善後事宜,三爺爺的親家公,來到了現場。

他意味深長地說:“老人屍骨未寒,兄弟就在吵鬧不休,這是哪門子道理?會給外人看笑話的。再說了,農村的房子,也不值幾個錢。老大一輩子都是農民,想要房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他的人,個個在城裏安家了,有的人還辦了工廠,貪圖農村那點東西,也就是‘賭氣’而已。真的讓你們來農村住,恐怕都不會願意吧。老大的做法不妥,道個歉,大家點個頭,不就是了......”

幾句大實話,讓兄弟之間的仇恨,瞬間化解了。

看看你家裏的孩子,看到任何玩具都要買,買回來之後,玩兩天就丟棄了,變成了垃圾。大人爭執東西,不也是“孩子的心理”?真的有些幼稚。

長輩作爲“外人”,把矛盾看得清楚,請他們來調解一番,很有必要。

第四,一代管一代,別阻止晚輩們的交往。

我的母親和四舅舅,有好幾年都沒有交往了,連電話也不會打一個。

有一年春節,四舅舅的媳婦來我家拜年,拿了兩百塊錢紅包給我的母親。

母親說,兩家人已經結仇了,還拿什麼紅包?

四舅舅的媳婦笑着說:“姑姑,你這就見外了。我是晚輩,哪能把父母的仇恨,都繼承下來呢?”

那一天,母親的心裏,一定是五味雜陳的吧。都一把年紀了,還不如一個年輕人開明。此後,母親主動打了個電話,問候四舅舅,身體好不好,恩怨告一段落。

冤家宜解不宜結。“隔代仇”,真的沒有必要。

如果你不阻止兒女們去走親訪友,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家庭裏的人,互相走動的頻率,會更高一些。

透過晚輩的互動交流,也能喚醒兄弟姐妹的血脈親情。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3

態度一:好則交,壞則離。

現代人對待感情,往往會意氣用事,要麼選擇一刀切,要麼選擇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這,其實沒有必要。

爲人處世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明辨是非”。對我們好的人,我們不能拋棄。而對我們不好的人,哪怕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也要儘量遠離。

俗話說得好,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複雜,也就是真心待真心,真情對真情罷了。反之,如果我們雙方之間沒有真感情,那就沒有往來的必要了。

就拿親戚這一類人來說,他們把我們當親戚,我們才能把他們當親戚。否則,真心餵了白眼狼,那纔是我們最大的損失。

哪怕親如兄弟姐妹,在父母離開後,你我能夠保持聯繫,那固然開心。如果不能保持聯繫,那揮手再見就可以了,不需要想太多。

態度二:不要跟“利益”扯上關係。

有一位老江湖說過,在利益面前,沒有一種關係是靠得住的。

你跟他談感情,誰知道他只看重利益。如此,“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事兒就會成爲現實。

有這麼一對奇葩的兄弟。

父母健在之時,二弟就找大哥借錢。這兩人還是很有默契的,有求必借,有借必還,絕對不存在太拖拉的行爲。

父母離開之後,二弟依舊找大哥借錢,但二弟卻成爲了老賴,不僅不還錢,甚至威脅大哥說,如果這次不借錢,以前借的錢就不還了。到最後,二弟欠了大哥40萬而還不起。

直到今時今日,他們反目成仇,甚至對簿公堂。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怎麼相處 第3張
  

親戚之間,能夠不談及利益,就儘量不要談及利益。要知道,親兄弟都會明算賬,這世間又有什麼關係能夠抵禦“利益”的衝擊呢?

所有的利益關係,都只會隨着利益交易的破裂而消散,特別現實。

態度三:保持距離的做人姿態。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相處,到底是無限度地靠近比較好呢,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比較好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你無限度地靠近別人,那你們雙方就跟刺蝟一樣,只會相互傷害,產生巨大的矛盾。

尤其在父母離開之後,這種“刺蝟效應”的範圍,會越來越大。

父母在的時候,親戚還會顧及你父母的幾分顏面,對你保持謙遜的態度。而人走茶涼後,別說謙遜的態度了,別人不欺負你就很不錯了。

有道是“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

有太多的親戚,因爲缺乏他人的制衡而選擇翻臉不認人。有太多的兄弟姐妹,因爲缺乏父母的調節而選擇分裂家庭,各方之間不再往來。

所以說,我們要想應對這樣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之保持距離,切勿靠得太近。

態度四:不要有太多的期望。

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弱點,對別人的期望太高,沒有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身上。

在職場中,我們希望別人能夠真心對我們好。於是乎,我們把百分之九十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人身上。這,就是特別愚蠢的'行爲。

在家庭中,我們原以爲自己的真心實意,會換來親戚朋友,以及兄弟姐妹的諒解和寬容。誰知道,我們最後只得到一個結果——希望越大,失望更大。

有一位作家寫道:“在這個世上,有誰跟你的關係最好呢?你的父母,你的孩子,跟你相伴多年的愛侶,以及你自己。”

對於親戚以及兄弟姐妹,我們就不要把太多的心思放在他們身上了。要知道,在這個年代,誰都活得不容易。既然如此,爲什麼我們會對別人有太多的期望呢?

一廂情願,終究是痛苦的原罪。